凉风至赋 唐·王棨 龙火西流,凉风报秋。届肃杀而金方气劲,夺赫曦(xī)而朱夏威收。五夜潜生,闻桂枝而骚屑(sāo xiè);千门溥(pǔ)至,觉玉宇以飗(liú)。 龙宿的大火星向西移动,凉风宣告秋天的到来。时值万物肃杀之际,西方金气强劲,驱散了炎炎夏日的威势。凉风在五更时分悄然生起,吹动桂枝沙沙作响;遍及千家万户,使人感觉天地间风声回荡。 于时北斗杓(biāo)移,西郊礼毕。蓐(rù)收行少昊(hào)之令,夷则代林钟之律。飒(sà)尔斯风,生乎是日。俄而徹(chè)郁蒸,扬憀栗(liáo lì)。 此时北斗星柄转向西方,西郊迎秋的祭礼已毕。秋神蓐收执行少昊的节令,夷则律取代了林钟律。飒飒秋风,就在此时生成。很快驱散了闷热,带来凄清寒意。
减庭草以芳靡(mǐ),掠林梢而声疾。由是淅沥(xī lì)晴景,浸淫暮天,起苹叶而有准,应葭(jiā)灰而罔愆(qiān)。无近无远,凄然凛然。 庭院的芳草因风而低伏,掠过树梢发出急促的声响。风声淅沥,浸染晴空与暮色;从浮萍叶间升起,与律管中的葭灰相应,分毫不差。无论远近,都显得凄凉凛冽。 倏(shū)摇曳于红梁,潜催归燕;乍披离于碧树,渐息鸣蝉。然后扫荡千山,萧条万里。飘爽气以极目,厉秋声而盈耳。 风忽然在朱梁间摇曳,暗中催促燕子南归;又在碧树间吹拂,使蝉鸣渐渐停息。继而扫荡千山,令万里萧条。爽朗的秋气弥漫视野,凄厉的秋声充盈耳畔。 恨添壮士,朝晴而易水寒生;愁杀骚人,落日而洞庭波起。但远戍(shù)烟薄,遥村杵(chǔ)频。磨玉蟾而月色初莹,泛瑶瑟而商弦乍新。 秋风使壮士增添悲愤,如易水寒生;令诗人愁绪万千,似洞庭波涌。远处戍楼烽烟稀薄,村落捣衣声频传。月光如磨洗过的玉蟾般莹洁,秋风似拨动瑶瑟的商弦般清冷。 虚槛清泠(líng),颇惬(qiè)开襟之子;衡门凄紧,偏惊无褐(hè)之人。北牖(yǒu)闲眠,西园夜宴。红蕖(qú)将碧蕙香减,珍簟(diàn)与纤絺(chī)色变。 空寂的栏杆清凉宜人,令开怀者惬意;简陋的柴门凄冷萧瑟,使贫寒者惊惶。有人北窗闲卧,有人西园夜宴。红荷与碧蕙的香气衰减,竹席与细葛布的颜色褪变。 张翰庭前暗度,正忆鲈鱼;班姬帐下爰(yuán)来,已悲纨扇。故得苦雾晨卷,蒸云昼销。悄丝管于上官,陈娥翠敛;飐(zhǎn)檐楹于华省,潘鬓霜凋。 秋风暗度张翰庭前,使他思念故乡鲈鱼;吹入班姬帐中,令她悲叹团扇遭弃。清晨卷走苦雾,白昼消散蒸云。宫中的丝竹声悄然沉寂,美人的翠眉紧蹙;官署的檐楹在风中摇曳,潘岳的鬓发如霜凋零。 既而冷遍中原,阴生兑位。几人离避暑之所,何处轸(zhěn)悲秋之思。虽令蛩(qióng)响东壁,鸿辞边地,又安得吹赋客而促征车,自是功名之不遂。 最终寒凉遍及中原,阴气生于西方。几人离开避暑之地?何处寄托悲秋之情?纵然蟋蟀在东墙鸣叫,鸿雁告别边塞,又怎能催促诗人踏上仕途?终究是功名未成。
解析1. 主题与手法 此赋以秋风为线索,描绘其从初生到席卷万物的过程,展现秋日的肃杀与萧瑟。 王棨运用“赋”的铺陈手法,从自然景物(草木、燕蝉)到人文意象(壮士、骚人、贫富对比),层层递进,突出秋风的普遍影响。 2. 情感与文化内涵 赋中“恨添壮士”“愁杀骚人”等句,借荆轲、屈原典故,暗喻晚唐士人的忧愤与无奈。 “虚槛清泠”与“衡门凄紧”的对比,反映社会阶层差异,体现作者对贫寒者的同情。 3. 艺术特色 化无形为有形:通过“扫荡千山”“厉秋声”等动态描写,使无形的风具象化。 用典自然:如张翰思鲈、班姬怨扇,既贴合秋风主题,又深化历史厚重感。 4. 历史背景 王棨身处晚唐,藩镇割据、朝政衰微,赋中“功名之不遂”折射文人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。 此赋堪称晚唐律赋典范,兼具文学美感与时代深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阳网-手机股票配资平台-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